恐水症是一種很難治癒的問題,心理學上的問題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,唯有治好方能帶著微笑踏上鋸齒草果嶺的第十七洞。
離開美國鋸齒草球場的那一晚,我失眠了,思緒糾結一個名詞,我到底要用「高爾夫的狂犬病」? 還是「高爾夫的恐水症」?
球員錦標賽的大舞台,佛羅里達的鋸齒草高爾夫球場第十七洞,設計大師皮特戴依的鬼斧神工作品,海島型果嶺,四周包上木樁,四百平方公尺的面積再搞出個深沉沙坑。上世紀八零年代開始,鋸齒草不知讓多少英雄豪傑暗夜飲泣。當然,對於研究心理訓練的我來說,鋸齒草也足夠讓我一再失眠。
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有一個研究主題,芳名叫高爾夫的恐水症。為了寫一篇有深度的報告,就以鋸齒草球場為標的,親自去一堂佛羅里達的鋸齒草體驗。職業梯台137碼,藍梯128碼,距離顯然不是問題,但什麼才是問題?
鋸齒草球場的人說,每年可以在海島型果嶺四周的湖裡,撈出十萬顆小白球,我也貢獻出十幾顆。第一次拜訪鋸齒草,我打128碼的藍梯,上果嶺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二十,技術不是主要原因,應該是對距離與球桿選擇的懷疑,還有風向、風速的不可測,加上預期小白球停在果嶺的慾望太高,於是高爾夫恐水症就像幽靈纏身,短時間難脫困。
研究所的老教授說了,如果心理因素困擾你百分之五十,那上果嶺成功率就低於百分之五十。我的鋸齒草17洞經驗告訴我,心理影響成分遠高於百分之五十,也就可以解釋我上果嶺機率不到兩成的原因。狂犬病也可叫做恐水症,我沒被瘋狗咬過,沒有狂犬病的恐怖經驗,但我有深刻鋸齒草高爾夫恐水症的慘痛遭遇,每次站上第十七洞梯台,隔著湖水往果嶺方向望去,腦袋就會出現皮特戴依詭異的微笑,設計大師修理球手絕不手軟。
找出鋸齒草第十七洞的心理障礙,接著該怎麼訓練才能遠離皮特戴依的魔咒?老教授說了,第一件事,忘掉皮特戴依;第二,湖水再寬,也沒有太平洋那麼寬,不要自己嚇自己;第三,多拿大一號球桿,放輕鬆打;第四,不管旗位插哪裡,果嶺中央就是小白球落點目標。
依照老教授指點迷津,再試鋸齒草第十七洞藍梯,上果嶺成功率開始超過五成。後來再試職業梯,成功率跟藍梯差距不大。後來的後來,老教授說,別忘了球員錦標賽還有一海票球迷圍觀,那是另個層次的心理干擾,一堆心理陰影加總在一起,終於搞出心理訓練的一個怪咖主題「高爾夫恐水症」。
高爾夫恐水症的英文是WaterJitters,簡單翻譯就是看到水的時候,手就會不自主抖動,這個現象跟狂犬病有夠像。同學們,快跟高爾夫恐水症或狂犬病說永遠別再見!
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
黃承富
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。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。右手玩高爾夫,左手寫棒球。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。